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

南方都市報-重金屬汙染湖南湘江最嚴重


旺報【記者廖慧娟/整理】



經濟發展、城市擴張、追求物質生活,伴隨而來的就是環境汙染。湖南省最大第一大河湘江,是最典型的「受害者」,更是大陸重金屬汙染最嚴重的河流。

湘江是長江主要支流之一,湖南省境內最大的河流,流域面積達9.46萬平方公里,該省6成人口居住於此,約7成的生產總值也來自於此。但因沿岸工廠任意排放含重金屬、化學成分的廢水,居民任意傾倒生活廢棄物,導致湘江承載60%以上的汙染源,已成為「大陸重金屬汙染最嚴重的河流」。

《南方都市報》報導,多年前,湖南省政府即開始整治湘江、解決重金屬汙染問題,採納各方專家學者的意見,雖然看到不少成績,但湘江的汙染程度並未減輕,主因有3:其一,嚴重缺乏整治資金;其次,技術尚未成熟;其三,涉及地域太廣,「相關」部門太多,權責畫分不清,政府與企業之間利益關係複雜,導致湘江治理工程進度緩慢。

民眾抗爭 喚起官方重視

2006年1月,湖南省株洲市霞灣港進行清淤的導流渠工程,由於施工不當,導致含鎘嚴重超標的江底汙泥和汙水排入湘江,霞灣港至長沙江段的水質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,湘潭、長沙的自來水廠也受影響。

2009年7月底,湖南瀏陽市鎮頭鎮的數千位居民走上街頭,抗議5年前遷廠至此、生產硫酸鋅的湘和化工廠任意排放廢水,造成鎘汙染,已有多位村民死亡、509人體內重金屬含量超過標準,工廠方圓500公尺內土壤嚴重汙染,廢水更透過瀏陽河排入湘江,成為重金屬汙染源之一。

由於民眾與維持秩序的警方發生衝突、2人被捕,因而引發媒體高度關注;在輿論撻伐下,瀏陽市環保局局長和分管副局長被停職查辦,也再度喚起政府與民眾對整治湘江的重視,大陸國家發改委環資司更在今年7月把治理湘江重金屬汙染問題,納入重金屬汙染治理試驗點,這也是大陸首次把局部支流納入重點流域治理議題。

鎘汙染造成村民相繼死亡

鎮頭鎮離長沙市區不到70公里,是個以農業為主的小鄉村。2004年,當地政府允許湘和化工廠進駐,並聲稱引進的是家「無汙染、零排放」、只「生產飼料添加劑」的企業,廠房就蓋在鎮頭鎮的山上,流經工廠下方的瀏陽河,幾公里後即匯入湘江。

2006年,村民們赫然發現工廠附近的樹林開始枯死,家裡新買的鋁鍋煮過東西後,就被「鍍」上一層洗不掉的黑色,部分村民更相繼出現全身無力、頭暈、胸悶、關節疼痛等症狀,卻找不出病因。

2009年端午節,年僅44歲的雙橋村村民羅柏林突然死亡。此後1個多月內,還有4名村民相繼過世,死時年齡都很輕。經過驗屍,他們體內的鎘都嚴重超標,村民才發現原來湘和化工廠生產的是硫酸鋅,在生產過程中排放含鎘金屬的廢水,造成大範圍的鎘汙染。

據了解,被鎘汙染的空氣和食物,會對呼吸道產生刺激,長期暴露會造成嗅覺喪失症、牙齦黃斑或漸成黃圈,並對肝或腎臟造成危害。

雖然鎮頭鎮雙橋村民的犧牲與抗爭,成功讓化工廠關門、湘江的重金屬汙染問題獲得廣泛重視,但1年之後,鎮頭鎮民眾的鎘汙染噩夢並沒有終止,生活反而變得更糟。

村民表示,田地長期用受汙染的瀏陽河水灌溉,土裡的鎘金屬含量高,當地政府不准村民繼續種農作物,並在今年2月展開整治工作,但只是撒石灰再用推土機翻土,並沒有多大用處,工廠周邊500公尺到1200公尺範圍的農田,如今全部荒置,雜草叢生。

田地汙染 村民生計失依

村民老羅表示:「說好有花木老闆來接手種植花木,說好會給我們農田賠償,半年過去了,人影錢影都沒看到。不許種田,不給補償,接下來,要怎麼生活呢?」現在,大多數村民只能靠打工和親友接濟為生。

除了生計,村民也憂心地說:「工廠關閉後的汙染,比之前還嚴重。」因為充滿汙染源的廠房仍佇立在山坡上。

因為汙染,村民對家園的未來充滿疑慮,但在當地環保部門看來,卻是一場實驗的開始。當地政府為防止工廠拆除後的剩餘垃圾,經過雨水沖刷後,會對周邊地區造成二次汙染,因此,今年4月特別在工廠原址內蓋了座雨水處理收集池。處理池的運作原理很簡單,就是收集雨水,等處理池蓄水達一定高度後,就抽到池子上方的處理器中進行淨化,去除重金屬後,再透過地下管道排放到瀏陽河中。

瀏陽市環保局局長王星輝的解釋是,「工廠的危險廢物都賣了,汙染處理設備即使不運行也沒有多大問題了。」目前針對工廠及周邊地區所做的一切措施,都只是「正式治理前的保護措施」,接下來的治理屬於省環保廳湘江重金屬汙染治理的重點專案,方案已經交給專門的環保公司在做。

鎮頭鎮的問題,只是湘江流域重金屬汙染陰霾下的1個縮影,如何解決無數個「鎮頭鎮」民眾所面臨的困境,正考驗湖南省與中央政府的相關部門。

文章來源: 旺報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